核心技术

 

电泳(electrophoresis, EP)

 

是电泳现象的简称 指的是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,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,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

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。

非同寻常的发现

 

莫斯科大学的斐迪南·弗雷德里克·罗伊斯(Ferdinand Frederic Reuss)发现“电泳”现象。

1807

开启应用之旅

 

1937年瑞典的Arne Tiselius建立了分离蛋白质的界面电泳(boundary electrophoresis)之后,电泳技术才开始应用,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。

1937

迅速发展

 

当滤纸、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介质相继引入电泳,电泳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。丰富多彩的电泳形式使其应用十分广泛。

此时,电泳技术除了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外,最主要用于蛋白质、核酸、酶,甚至病毒与细胞的研究。

1960-1970

开始探索“界面电泳”

 

利用“界面电泳”可将蛋白分子分离的原理,3N试图将其应用于接触镜除蛋白领域。

2017年成功研发“电泳解离”技术,帮助接触镜用户解决除蛋白难题。

2013-2017

全球首创电泳-解离Elepy®技术

开启新一代接触镜科学护理革命

 

 良好的护理效果   无毒性及副作用   优秀的护理体验 

只需搭配生理盐水,即可实现10分钟灭菌99.999%,深层除蛋白94.7%以上,一键操作,两步完成护理。

电泳-解离Elepy®技术

 

源自诺贝尔奖获得者Arne Tiselius教授发明的“界面电泳”,其原理
首先是“蛋白电泳”的作用:

    在护理仓内形成电场,利用蛋白质在电场中带电泳动的特性,让其在电场作用下定向脱离镜片。
其次是“电化学解离”的作用:

    解离生理盐水产生含氯溶液,可以进一步分裂蛋白质肽键,将大分子蛋白打散成小分子,更利于电场力牵引蛋白质,达到高效除蛋白功效。
③同时,含氯溶液可以轻易穿过病菌外膜破坏病菌遗传物质,从而达到灭活病菌的作用,同时电场中的微电流也可以破坏病菌细胞膜使细菌迅速失活,

    达到快速灭活病菌的功效。

电泳-解离技术原理示意图